
---------- 正文内容 ----------
编者注:十方三六九,岩前二五八,武平的圩日好像可以编顺口溜了?虽然现在很多人外出谋生,但对于武平60.70.80后来说,几十年前的记忆仍然历历在目。
↓↓↓关注武平同城网并回复 369查看武平17乡镇墟天(完整版)
40年前的武平圩天,告别的年代,褪色的记忆
好的,接下来就让我们跟随时光隧道,一起去武平的集市逛逛吧!让我们一起回到40年前的武平圩天,看看都有卖些啥?都有哪些人?
展开剩余91%那时候人们赴圩的主要交通工具,基本是两种:两轮自行车和11路公交车。只有极少数富裕家庭,拥有摩托车和吉普车(武平人称为矮波车子)。
民国时期的武平彩虹桥,1945年,那时候还是石砌桥。
1960年代的武平中心桥。没错,你身后的那座小桥,就是武平中心桥,如今的繁华商业街。
作为客家人,特别是在乡村长大的武平人,“圩日”,一定是童年记忆中不可或缺的风景。圩,对客家人而言,好像就是一幅亘古不变、熙熙攘攘的图景。在我们的童年记忆里,赴圩永远是福利的象征,大人会带回来很多福利,吃的,玩的,还有信息交流。那时候武平还没有微信,抖音,视频号之类,赴圩往往还能够打听到很多本地新鲜事,本地新闻基本靠口口相传。
上图为1959年10月的武平圩,熙熙攘攘的,那时候真是好热闹啊,热闹程度不比现在差吧?大家能看出来这是武平哪里吗?
上世纪70年代的武平东大街商业街,你还有印象吗?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初期的武平圩天,其中有你认识或熟悉的场景吗?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武平商业街一角。如今的兴贤坊位置。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武平最中心的红卫广场。其中是否有你的记忆?
图片:武平圩
圩,是客家人对集市的称呼。客家人是从中原南迁的汉族,执着地传承保留了中原汉族的很多传统文化。“圩”就是其中一个小小缩影。“圩”字,长得像个大土堆,通“墟”,客家人把交易的场所唤作“圩”,把赶集叫作赴圩,集市开市的日子叫圩日,可见客家话和客家文化的古老。
客家圩日是周期化的。圩日,一般三五天为一轮,依农历而定,分为逢“一六”圩、“二七”圩、“三八”圩、“四九”圩和“五十”圩,也有的是三日一圩,是“一四七”圩、“二五八”圩、“三六九”圩。两个相邻的圩场,它们的圩日总是相邻一天而不会重复。赴圩最多人的时间是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等节日前夕,人们都需要买或卖些东西回家过节。
客家人给不同形态的圩,安排了一些形象说法。人流量大、交易量多、散圩晚的圩叫“老虎圩”,有上万人,圩日这天,摩肩接踵。而人流量小、交易量少、散圩早的圩叫“黄擦圩”(客家人把蟑螂叫“黄擦”),也有人戏称为“屙尿圩”,这种圩一般到中午12点前就已经散圩。
在农耕时代,到了圩日这天,赴圩的客家人中,有的是把自己生产的粮食、日用品或家禽家畜挑到圩场上去进行交易,有的是带上钱往圩里赶,买些自己需要的东西,有的则没事到圩场上转转,凑凑热闹,看看有哪些新鲜的东西,有的要到政府里头办事,顺便赴圩的。
以前的圩日上可以看到有人补锅头、驳煲底、焊洋锡……,还能在街上看到阉鸡,客家人说的“结鸡”。
现在很多在住在城里的人会特地在墟日驾车前往附近墟场,可以看到很多在城里看不到的小玩意,感受客家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原生态景象。
随着乡村的发展和城镇化的趋势,乡下的圩,已被很多新零售业态所取代。时代的滚滚潮流,必将把这种摩肩接踵的圩,变成历史。或许那时候,圩,将只在我们的记忆中,成为代表乡愁的一张照片而已。
附:武平全县圩场
武平城关墟:逢农历一、六
中山墟:逢农历一、六
民主墟:逢农历三、八
下坝墟:逢农历二、七
中赤墟:逢农历三、八
龙溪墟:逢农历:五、十
东留墟(大明):逢农历三、八
大阳墟:逢农历二、七
桂坑墟:逢农历四、九
万安墟:逢农历五、十
帽村墟:逢农历二、七
永平墟:逢农历五、十
孔下墟:逢农历五、十
桃溪墟:逢农历一、六
小兰墟:逢农历三、八
大禾墟:逢农历三、八
湘店墟:逢农历五、十
店下墟:逢农历二、七
中堡墟:逢农历一、六
武东墟:逢农历二、七
丰田墟:逢农历五、十
六甲墟:逢农历三、八
十方墟:逢农历三、六、九
高梧墟:逢农历五、十
象洞墟:逢农历四、九
岩前墟:逢农历二、五、八
伏虎墟:逢农历一、六
注:牛岗墟二个(武平县城墟逢农历一、六;大禾墟逢农历三、八)
省际边界有六个墟场:象洞墟、岩前墟、下坝墟、桂坑墟、大阳墟、大禾墟。
-------------------------------------------------------------------------
发布于:福建省富豪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