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参考消息网7月11日报道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经济新闻网6月11日刊发文章,题为《新加坡如何成为全球首个“人工蓝区”:促进长寿与福祉的战略举措》,作者是弗朗西斯科·冈萨雷斯·托马丁。文章摘编如下:
美国作家、长寿问题研究者丹·比特纳将新加坡认定为全球第六个幸福感更高的“蓝区”(居民寿命长,常出现百岁老人的地区——本网注)。
这个位于亚洲的城市国家成为历史上第一个“人工蓝区”,即通过具体的公共政策推动长寿和福祉,这与之前五个通过文化传统自然形成的“蓝区”截然不同。
丹·比特纳将新加坡成为“蓝区”评价为长寿研究新时代的开端。
据《财富》杂志报道,比特纳在其新书中将新加坡定义为“蓝区2.0:老龄化的新前沿”,强调了这个受印度、马来西亚和中国文化影响的多元文化城市国家如何人为地创造了其他社会经过数百甚至上千年自然形成的条件。
比特纳对新加坡的研究始于2005年,当时他为《国家地理》杂志撰写了一篇关于幸福的封面文章,“除了生活满意度高之外,他们还拥有最长寿、最健康的人口”。
与意大利撒丁岛、加利福尼亚洛马林达、希腊伊卡里亚岛、日本冲绳和哥斯达黎加尼科亚这五大传统“蓝区”不同,新加坡的地位是随着时间推移、有意识实施变化的结果,而五大传统“蓝区”的长寿指标则来源于多年的历史、文化和传统。
展开剩余69%从意大利的撒丁岛被指定为世界上第一个“蓝区”以来,比特纳就一直致力于寻找其他具有类似统计数据和社区的城市。
截至2009年被认定的世界五大“蓝区”有着共同的特点:传统饮食、天然的身体活动、牢固的社会关系以及明确的生活目标,这些元素经过几代人的时间自然地发展演变。
新加坡则代表了一种完全不同的范例。“这是一个被设计出来的‘蓝区’。”比特纳说。
比特纳指出,“新加坡显然已经取得了我们想要的结果”,也就是健康数据、城市景观以及使这个岛屿成为健康和幸福典范的政策激励措施。
·交通系统
新加坡的交通系统是其作为“人工蓝区”取得成功的根本支柱之一。
以行人为中心的信号灯覆盖了整座城市,营造出安全的步行环境。据《财富》杂志报道,新加坡对汽车和汽油征税,并将税收投入到一个强大的地铁系统中,使得所有人的居住地点距离地铁站不超过366米。
“道路上行人具有优先通行权。”比特纳说。这种政策使得居民每天在不知不觉中行走1万到2万步。
除了公共交通环境效益外,人们通过步行和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将体育锻炼和社交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城市设计积极促进天然的锻炼方式,人们不需要到健身房获得会员资格或者给自己制定锻炼计划。
·健康饮食
新加坡的食品政策给比特纳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政府对健康食品进行补贴,鼓励人们购买富含营养的全谷物产品,而不是高度加工食品。
新加坡政府对在该国售卖的饮料中的含糖量作出明确规定,并在糖、脂肪和钠含量低的产品上添加健康食品标签。
·对抗孤独
新加坡的城市建筑是对抗孤独的解药。孤独是影响长寿的最不利因素之一。
比特纳指出,“孤独在很大程度上是环境的产物。如果你住在郊区的偏僻小巷里,尤其是如果你不喜欢你的邻居,你就不太可能遇到与人交谈的机会”。
新加坡居民大都居住在能够体现人口多样性的高层建筑中,使得居民能在附近的餐饮排档、市场和户外活动空间相聚交谈。
“大家在吃饭时共享一张桌子,可以与摊主、身边的人互动,遇到老朋友或结交新朋友的可能性大幅增加。”比特纳说。
·代际项目
代际项目是新加坡的另一项关键创新。比特纳认为,“正在老去的父母是智慧,他们是农业和烹饪知识的源泉,而我们却简单地把这种知识储存在养老院里。在新加坡,得益于一些明智的政策,人们可以很好地利用这些储备”。
比如2018年新加坡开发的一个名为“海军部村庄”的社区综合体,旨在将老年人与自然和不同年龄的人联系起来。这里设有室内公园、表演中心、美食广场、公寓和医疗中心。在这里能同时找到老年护理和学前教育服务。
这一社区综合体促进了代际自然互动,在保留传统知识的同时,为老年人提供了活力和年轻的视角。(编译/王萌)
发布于:北京市富豪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